海外侨胞:为中国成就欣喜 将继续献侨力搭桥梁******
中新网北京10月18日电 (吴侃 门睿)中共二十大16日在北京开幕。海外华侨华人热切关注大会,纷纷表示为中国发展成就感到欣喜,将继续为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献侨力、搭桥梁。
虽有时差,但俄中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乔翔鹏仍熬夜收看了中共二十大开幕直播。“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及了对广大侨胞的感谢,这让我很感动。”他表示,海外侨胞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祖(籍)国和家乡建设,发挥好联通中外的独特优势,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华人头条董事长黄其旺表示,作为受邀参与中共二十大报道的海外华文媒体,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二十大报告。“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使者,也是国际传播中重要的民间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用住在国民众熟悉的语境及叙述方式讲述中华文化,助力中外文明对话。”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白义表示,强大的祖(籍)国是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的底气和信心之源,海外侨胞将继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动住在国与中国经贸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http://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2/10/18/dd39d0af1059454aa9c33e8795936db3.jpg)
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表示,二十大报告提及十年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令海外华侨华人感到振奋、受到鼓舞。海外侨胞中从事贸易行业者众多,在开辟广阔市场空间、推动中外经贸合作方面有资源优势,将继续在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中国—欧洲文化艺术体育协会主席马文俊说,“二十大报告谈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匈牙利,中餐、中医和中国功夫都是深入人心的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侨界新生代,我们应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在住在国传播中华文化,让住在国民众看得明白、听得进去。”
菲律宾川渝总商会副会长黄新春表示,祖(籍)国的强大让海外华侨华人倍感欢欣,未来将继续发挥好海外侨胞融通中外的优势,努力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中国在韩青年联合会会长崔庆峰表示,有强大的祖(籍)国作后盾,海外侨胞将进一步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积极作为,作出新贡献。“在韩青年侨胞也将继续提高能力,锻炼本领,团结构建和谐海外侨团,推动两国青年交流交往。”
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永久荣誉会长尹楚平表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华侨华人在海外越来越受尊重,我们对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充满自豪和欣慰。“海外侨胞历来就有爱国爱乡的传统,未来也将继续涵养壮大知华友华力量,为助力祖(籍)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北欧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季展有说,中共二十大吹响了新的号角,这对华侨华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动力,海外侨胞可以继续发挥资源优势,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的作用,当好中外人文交流的使者,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完)
影像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艺观潮】 作者:王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郎玉茁(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新疆篇、西藏篇等,从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展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带来视听和心灵的双重震撼。芒果TV自制的纪录片《石榴花开》融合“网络直播”“VLOG日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政策关怀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近年来,一批以纪实影像记录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变化、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情况的纪录片作品因新颖的切入视角和表现形式,获得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点赞。总结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推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精准深入,应创新创作理念,结合新媒体传播形式,建构多维立体的内容体系。 纪录片《指尖上的藏族》剧照。资料图片 传播内容细分:呈现层次更加丰富、面貌更加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活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记录某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为主,发挥文化记录保存的“民族影像志”功能,诸如《最后的山神》等作品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新时代以来,随着创作理念的转变,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叙事题材发生转变,在创作中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进大众视野,《告别贫困》中少数民族搬进了宜居的楼房,唱起“栋栋高楼平地起,休闲广场真热闹”的歌谣。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成为纪录片创作关注重点,《指尖上的藏族》这部代表作强调因时制宜的重要性,点明“在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结合中创新发展才是长远之路”的理念。随着纪录片主题不断丰富,大家看到的不再是孤立静止的民族个体形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的多民族互动跃然荧屏。 不仅如此,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涉及的领域也呈现多维格局。《隆林儿女》《苗寨八年》等从小处着手,通过展现普通人经济生活的变化,逐步破除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生活贫困”等刻板印象,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崭新面貌。少数民族群像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汇聚起来的。大众不仅想看到现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宏观发展面貌,也希望了解少数民族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从新疆来》《我从云南来》等从微观入手,通过“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机遇和爱情的商人,为了梦想或家庭而回到家乡创业的年轻人等普通少数民族同胞的人生故事,展现当代少数民族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要讲好少数民族故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传播内容的比例结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引导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面貌更加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活。 纪录片《指尖上的藏族》剧照。资料图片 传播理念创新:内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十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加速演进,在向少数民族内部观察的同时,也开始把视野拓展到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讲述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生动故事,成为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理念的一大特色。 纪录片从不同层面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共同发展。比如《村庄十年》从60多万个行政村里挑选出10个典型村庄,以鲜活的个体故事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千年一跃”一集讲述了住在深山中的民族独龙族以建立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彻底摆脱了千年的贫困记忆,走上乡村振兴新征程。《西藏 我们的故事》通过西藏交通建设、脱贫搬迁、养老保障、民族团结、环境保护等故事的讲述,表现世界屋脊上“一跃跨千年”壮丽巨变背后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还有一些纪录片从国际视野出发,表现能够引发全球观众心灵共鸣的内容。中日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宝藏》便是如此。从小处来说,该片不仅让海外观众为云南雪域高原的壮美深深折服,更被当地的传统艺术文化深深吸引。从大处来看,该片的热播体现了世界观众对人类共有文化宝藏的珍视。正如片中人物卓玛对外界盛赞家乡“宝藏”的看法,“大家想要追寻的不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区域的东西,而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东西”。由此看来,少数民族故事还能内外兼有,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实践相结合,对内呈现少数民族发展新面貌,对外展现中华民族时代担当,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力量。 纪录片《指尖上的藏族》剧照。资料图片 传播效果导向:微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微创作呈现出新的美学样态 为了与当代受众和用户碎片化、即时化、多样化的行为习惯、审美喜好不断适配,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还呈现出一种“微”趋势。 《布依守艺人》等便是“微形态”的代表。这些作品中的内容可能是一项传承多年的手艺,可能是一项风俗习惯,又或者是一些充满民族智慧的古文典籍。虽然内容不一样,但都篇幅短小,借助视频平台的“短平快”传播特质,迅速传播,为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津津乐道。还有一些“微形态”纪录片重视民族文化的创新传承,凸显民族文化在当代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与流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年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方式和传播渠道更加灵活,创作主体从主流官方媒体、专业制作公司,拓展到个体内容生产者。纪录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闭合状态,观众也成为纪录片的叙述者。比如说,某短视频平台用户自行拍摄了一集有关摩梭人的纪录片,从游客的视角去探寻“神秘世界”。虽然制作水平比不上专业水准,视频场景转换不是很流畅,但在网上引起了较多关注。《我是云南的》更是凭借独具特色的民族方言,加上节奏感强且又魔性的音乐,在网上引起一波民族方言秀热潮。人人都可以成为纪录片的创作者,这推动了艺术大众化发展,填补了传统纪录片关注领域的空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创作到传播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而言之,讲好少数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只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使命,也是整个纪录片创作努力担当的职责。从这个角度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拓宽自身维度和视野的同时,为整个纪录片行业在创作理念和传播渠道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有益启示。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15版) 三分快三地图 |